2025年4月20日,音乐学院研究生微课试讲系列活动第五场如期举行。陈舒、李鸣宇两位研究生分别以儿童音乐启蒙与浪漫主义音乐解析为切入点,呈现了两堂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模拟课堂,展现了音乐教育研究的多元路径与时代思考。
陈舒围绕二年级下册《音乐小屋》课题,以“音乐之旅”为主线,构建了一堂充满想象力的互动课堂。她巧妙运用图形谱简化旋律结构,通过“敲门节奏”“音符拼图”等游戏化设计,将基础乐理知识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趣味体验。课堂中融入多媒体动画演示,将抽象的“音乐小屋”具象为可听、可视、可触的艺术空间,引导学生在律动中感知音高、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关联。其设计的“回声魔法”师生互动模式,通过虚实结合的应答训练,既贴合低龄学段注意特点,也为无生课堂的沉浸感创设提供了新思路。

聚焦19世纪中叶音乐史,李鸣宇以舒伯特、肖邦等作曲家为坐标,剖析浪漫主义中期音乐的人文内核。课程突破传统鉴赏课框架,通过“文学与音乐的对话”“民族性表达的觉醒”双重视角,串联起艺术歌曲、钢琴诗篇等体裁的创作特征。教学中引入历史语境模拟,以时代背景为底色,对比演绎不同版本的《小夜曲》,揭示浪漫主义音乐从沙龙私语到公共表达的转变轨迹。其提炼的“情感结构分析法”,将乐句走向与诗歌韵律深度关联,为音乐美学教学提供了可迁移的方法论。

以乐为桥,向新而行。从跃动的童谣课堂到厚重的历史回望,两节微课恰似音乐教育的双面镜像:一面呵护稚嫩的艺术萌芽,一面传承人类的情感史诗。当“如何教”的技艺探索与“为何教”的价值追问相互映照,教育的本质在琴键起落间愈发清晰——音乐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对话与文化的延续。
教学的艺术,始于匠心,归于初心。这些未来的教育者正以学术为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探寻美育的真谛。他们的每一次教学设计,都在为音乐教育的未来书写新的可能。
文字:王晨阳
图片:王晨阳
编辑:沈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