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音乐学院2024级舞蹈班舞蹈分享会在田家炳教学楼一楼排练厅举办。本次舞蹈分享会由刘颖颖、陈奕婷同学作为主讲人进行分享与交流,2024级舞蹈班全体同学参加了这次身临其境的活动。
刘颖颖同学为大家介绍了“舞蹈人类学”。作为舞蹈研究纳入人类学方法的结果,其概念界定要追溯人类学自身的概念界定,而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密切关系,时常让人问及它们的差异。简而言之,早期民族学者普遍认为拥有共同血缘、语言、文化与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人群构成了民族,并从体质、语言、饮食、服饰、亲属关系、宗教信仰和民俗庆典等方面探讨他们的文化内涵,强调群体共性。并且,民族学者深受文化进化论影响,将非西方文化群体的一些观察对象置于原始落后的一端,将西方文化群体置于先进开化的一端,来构筑人类文明的等级结构。人类学脱胎并超越于民族学,在20世纪后半叶成熟壮大,它强调对异文化群体的参与观察和深度阐释,以亲闻亲见的一手材料作为论述的事实基础,在个案研究中见出天地。与此同时,学者对民族学的观念和认识进行批判性反思,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再仅仅是关注异文化的单一视角,而是开始观照自身的文化。

陈奕婷同学围绕现代舞与傣族舞的核心知识展开分享。她结合学术研究与实践案例,从技术体系、文化内涵、跨学科融合三个维度出发,共分为两个部分——“现代舞:身体解放与艺术表达的重构”以及“傣族舞:民族符号的当代转译”。在第一部分她从现代舞技术体系解析、创作思维训练两个方面进行分享;第二部分从傣族舞的核心语汇解构、文化符号现代表达两个方面进行分享。随后她从介绍了现代舞与傣族舞的教学实践与学术延伸,带领同学们了解了动态解剖工作坊,即利用3D人体模型,直观展示傣族舞“一顺边”动作对肌肉群的协同要求,以及现代舞“倒地”动作的关节保护机制。并分析《舞千年》等综艺中现代舞与民族舞的融合策略,探讨舞蹈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最后进入即兴编创环节,以“水”为主题,进行现代舞与傣族舞的跨界创作。例如,某组作品将“孔雀戏水”的轻盈与玛莎·格雷厄姆的“痉挛式”动作结合,通过肢体的急停与缓动,表现水的“流动性”与“冲击力”。

本次舞蹈分享会精彩纷呈,刘颖颖介绍的舞蹈人类学拓宽理论视野,陈奕婷围绕现代舞与傣族舞从多维度深入剖析,还开展教学实践与即兴编创。同学们在多维互动中深化认知,探索传统艺术创新。期待未来大家能在舞蹈领域持续交融创新,踏上更具活力的舞蹈探索新征程。
文稿:沈子怡
摄影:沈子怡
编辑:沈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