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3日,音乐学院2024级学硕班学术沙龙活动于行政楼204会议室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张迎、苏桐同学作为主讲人进行分享与交流,2024级学硕班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活动。

张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以《态度与flow:解码中文说唱的元宇宙》为题进行了学术汇报。首先,她介绍说唱的概念及中国说唱的发展历程。说唱是以机械节奏声为背景,快速诉说押韵诗句的特殊音乐形式。它相当于“谈话”(talking),是一种有节奏地说话的特殊音乐形式。中国说唱艺术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出现了具有情节和人物对话的叙述性诗歌,展现出说唱艺术的原始形态。20世纪初,中国说唱受到西方嘻哈文化的影响,开始融入更多现代元素。近年来,《中国有嘻哈》《说唱新世代》等节目推动了中国说唱音乐的普及和商业化进程。其次,她讲解了说唱编曲的三种主要类型:boombap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被视为说唱音乐的黄金年代的一种风格;trap起源于美国南部,通常用沉重的808鼓或连续的Hi-Hat来营造出诡异迷幻的氛围;Drill起源于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的芝加哥,音乐中充满着暴力与野性的表达。最后她探讨了说唱音乐成为主流文化的原因,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大家由此展开讨论。

苏桐(音乐教育方向)以《音乐专业学生人格特质研究》为题进行了学术汇报。此次汇报以华中师范大学蔡铱晴的论文《音乐专业学生人格特质的研究综述》为基础,围绕大家普遍关注的MBTI等人格特质分析与专业相结合进行展开。苏桐通过介绍文章中运用的三种量表,对学习器乐与声乐、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不同音乐流派的学习者等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测量得出的不同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格特质为主要内容,展现出了不同音乐专业的学习者的主要人格特质所表现出的独特性。在汇报中,她讲解了在文章中使用的三种心理学测评工具——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BTI)和“大五”人格因素模型,及其具体分析方法,对不同音乐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和比较。通过严谨的分析,揭示了不同音乐专业学生在外倾性、尽责性、感觉与知觉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这一研究为音乐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人格特质在音乐教育中能够带来的帮助。汇报结束后,苏桐同学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学术沙龙活动旨在学术交流与学术观点的碰撞,提升学术热情,创造展示学术魅力的舞台,有效地拓展了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广度与深度,为学术研究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文稿:周子双
摄影:周子双
编辑:沈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