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主旨报告发言综述

时间:2024-01-10 发布者:于文香
浏览次数:

1月6日上午,在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厅举行了黄河下游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本次主旨报告发言的专家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项阳研究员、中央音乐学院陈荃有编审、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李月红教授。

项阳发言题目为《民间、区域与国家:齐鲁故地乐文化传统立体观察》。他表示,儒学定位在鲁周公礼乐文化思想承继齐鲁之地贡献巨大。他从认知齐鲁大地的乐文化传统积淀深层内涵的视角进行剖析,简述其硕博团队的相关田野工作与学术成果,从实地考察切入,对传统音乐文化当下存在回溯历史源头定位,观察音乐文化的演化发展,找出与当下活态积淀的内在关联性。他指出要明确国家治下众多区域文化集合体意义,把握礼乐文明在国家制度下的体系化存在,认知区域音乐文化当下与历史存在的有效关联,他为研究中心的工作提出了“找准研究定位,从整体观念看现象,可现体系化整合”的建议,并强调“史学认知需借助多学科研究成果,认知齐鲁之地存在与生发的乐文化事项与大传统的内在关联,以此把握国家体制区域存在”等学术思想。他提出以历史人类学视域,运用接通理念,从当下活态观察定位,把握特征回溯逻辑起点,考量历史语境下生成与发展演化。

陈荃有的发言题目为《开辟区域音乐研究新模式》。他指出,目前的区域音乐研究存在几种固有的模式,经常运用如文化地理学、民族音乐学等研究方法论。他表示21世纪后的区域音乐研究才是真正的“特定地域音乐文化的整体性研究”,但是此时的音乐研究还是属于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下的专门化研究,并与民族音乐学结合紧密,这种研究中的文化价值是相对的,研究对象为文化中的音乐,主要方法为田野考察。他提出黄河下游音乐文化由于自然环境开放、文化历史悠久、多种史前文化交叠等原因而造成的特殊性,将史学理论与传统艺术现象融为一体,兼具礼俗,这种融合现象与其他区域的音乐文化很不一样,是我们在研究中应该关注的。最后,陈教授为日后黄河下游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几种新模式,包括整体性、宏观性的研究思路,并强调历史意识,提出需要兼顾周边音乐及传播等。

李月红的发言题目为《黄河下游音乐文化脉络探寻》。她首先简要说明了黄河下游的地理环境状况,列举了黄河中、下游区域文化的一体性与差异性、文化区的空间分布和文化内涵非固化的特点。接着从国外学者、国内古籍、国内学者三个方面总结了区域文化研究的成果与进展,提出“谈黄河下游的文化区,不能只看下游,要有大的文化格局观念”的观点。她表示,黄河下游传统音乐因悬河造成的地理位置特殊性不宜以流域论,却非常适合区域文化、区域音乐的视角。其次,李月红以梆子腔与鼓吹乐为例,谈到了自己关于黄河下游传统音乐文化脉络的一些思考,回答了为何梆子腔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首先崛起、又为什么黄河下游没有选择同为板腔体的皮黄腔;回答了如何解决雅与俗竞争、如何找到戏曲音乐发展的内驱力、充分关注市场需求、如何找到戏曲发展的内驱力以及戏曲需要与哪样的音乐结合等问题。最后,她梳理了鼓吹乐的历史脉络,呼吁学界关注黄河流域鼓吹乐研究的相关议题,提出目前中国传统音乐对象应结合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同时要充分借鉴文学、历史学研究成果的建议。

本场主题发言在我院副院长宋春燕教授的主持下,分别围绕齐鲁故地乐文化传统、区域音乐研究、黄河下游音乐文化脉络等方面发表了学术见解,内容涉及黄河下游音乐文化的历史、传统、地理、文化、传播、观念的多个方面,引发了与会学者的思考与讨论。

热门新闻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07-2018 音乐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