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承风骨,技启感官”——音乐学院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研究生第七期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时间:2025-04-22 发布者:严炯
浏览次数:

2025年4月20日,音乐学院2024级学硕班学术沙龙活动于行政楼204会议室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张雅琪、李采青同学作为主讲人进行分享与交流,2024级学硕班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活动。

张雅琪(中国传统音乐方向)以《阅读分享-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中的传统观照》为题进行了学术汇报,汇报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民族室内乐标题立意的多样化呈现。在标题立意方面,作曲家们通过传统词牌曲牌命名、借鉴古典艺术命名以及自由标题展现立意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作品标题,传达出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例如,朱琳的《仓才》借鉴民间锣鼓元素;郭文景的《竹枝词》则以诗歌体裁为标题,展现了中国传统审美中的虚静简洁之美。其次是艺术品格的传统回响。作曲家们通过动静相宜的音响效果、阴阳相济的审美体验,以及与书画艺术相关的线条感与音响笔墨,营造出传统意境。例如,秦文琛的阮族四首组曲通过音响浓淡调配,形成动静相宜的效果;贾国平的《清风静响》则以音色陈述展示泼墨晕染手法,营造出传统水墨画的意境。乡土记忆与文人情怀部分则聚焦于作曲家对地域文化的个性化表达与传统文人精神的追求,如谭盾的湖南民风民俗整合等。同时,作曲家们在创作中追求“风骨”与“气韵”,以现代语言向传统雅致致敬,体现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在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对立与融合中不断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声音品格与创作根脉,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汇报结束后,张雅琪同学就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李采青(音乐教育方向)以《沉浸式视听技术:打开感官新世界》为题进行了学术汇报。此次汇报围绕沉浸式视听技术展开,涵盖技术介绍、应用案例、现存弊端及解决方案四方面内容。沉浸式视听技术融合视觉与听觉元素,借先进设备让用户沉浸于虚拟或增强现实环境。沉浸式音频能全方位定位声音,主要技术含基于声道、对象、场景三类。全景声基于对象处理音频,耳机重建全景声音频借助双耳渲染,核心模块为人头传递函数HRTF。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成果显著。如2020年《堡垒之夜》与Travis Scott合作的虚拟演唱会吸引2770万玩家观看;无锡《又见江南》实景演出也运用此技术。还有像《浮光戏莺》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借技术实现光与声的独特转换。不过,沉浸式视听技术也存在弊端。它对软硬件性能和精确度要求高,易出现技术故障;收集个人数据存在安全风险;设备昂贵,技术支持成本高,还加剧了数字鸿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促进跨学科融合创作,提升创作者能力;推动技术支持与策略创新,保障系统稳定安全;确保个人数据隐私安全合规;简化技术门槛,扩展服务渠道,方便用户使用。汇报结束后,多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李采青同学为他们解答疑惑。

学术沙龙活动旨在学术交流与学术观点的碰撞,提升学术热情,创造展示学术魅力的舞台,有效地拓展了同学们的知识储备广度与深度,为学术研究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文稿:周子双

摄影:周子双

编辑:沈宇轩

热门新闻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2007-2018 音乐学院 版权所有